临近年末,鄂尔多斯盆地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:截至12月27日10时许,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,达到6000.08万吨,预计全年生产油气当量6040.1万吨。一个年产6000万吨的特大型油气田正式诞生。
鄂尔多斯盆地储藏的油气资源素以“三低”著称,即低渗、低压、低丰度。由于油气储层致密,将油、气从地下开采出来异常困难,实现规模有效开发更是难上加难。“井井有油、井井不流”是长庆油田的客观现实,井不压裂不出油,油田不注水没产能,这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东部石油会战蓬勃发展、长庆油田却陷入低谷的原因。
长庆油田曾经油井平均日产油只有1.3吨,气田单井日产气仅为0.7万立方米。经过50多年的努力,长庆油田攻破“三低”油气田开发世界性难题,终于建成了我国最大油气田,成为我国近10年油气产量贡献最大的油气田。
一个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的出现,对保障国家油气战略安全有着怎样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?在有“磨刀石”之称的“三低”油气田,实现油气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和低成本开发两大奇迹,长庆油田是如何做到的?经济日报记者来到长庆油田进行调研。
“三低”资源如何快速增产
面对资源禀赋的劣势,是什么让长庆油田走出困境、后来居上?长庆人认为是他们数十年主攻盆地油气勘探开发,逐步形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认识和关键核心技术。依靠自主创新形成特低渗、超低渗油田、致密气田开发主体技术系列,长庆油田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。
长庆油田执行董事、党委书记付锁堂告诉记者:“没有基础研究做支撑,就不可能有6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的出现。过去近50年探索形成的地质认识和油气理论,给我们拓展新的油气大场面,在低油价下实现致密气、页岩油规模有效开发增添了信心和决心。”
石油、天然气储藏在数亿年前沉积于地下数千米深处的烃源岩里,发现含烃岩石,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油气田。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张文正,就在盆地寻找了37年的烃源岩。上世纪80年代,他和科研团队在黄土塬简陋的窑洞里,开展模拟地层演变温度压力试验。炎热的夏天,七八台炉子同时运转,玻璃反应釜里的试验温度高达600摄氏度、200个大气压。经过700多天的反复试验,团队终于获取煤的烃类生成轨迹和成烃基础资料。正是这套系统参数,为长庆人发现靖边大气田提供了理论依据,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油气勘探。
在艰苦实践积累中,长庆人掌握了获取资源能力的后发优势。技术人员坚守高原大漠,几十年专注于盆地地质演化、油气生成、储藏规律研究,形成了盆地五大油、气成藏理论,先后发现了陕北、华庆等4个探明储量超10亿吨规模大油田,苏里格等3个探明储量超万亿立方米大气田。
长庆油田总经理、党委副书记何江川介绍,上世纪90年代,安塞油田从发现到投入规模开发,前期技术攻关就花了8年时间,开创了我国特低渗油田经济有效开发之先河。本世纪初,技术人员在毛乌素沙漠艰苦探索6年,才使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苏里格气田实现规模开发。
掌握了基础理论,摸索出了资源规律,掌握核心开采技术同样关键。在产能建设主战场华庆油田,长庆油田页岩油项目经理吴志宇指着身后的H100井场告诉记者,“这个平台部署33口水平井、4部钻机同时作业,是我国目前陆上水平井数最多的钻井平台。”吴志宇说,应用“大井丛、立体式、工厂化”水平井建设模式,地面占用最少土地,地下最大程度控制储量。开发亿吨级油田用10个这样的平台就能解决,而传统方式要打2000多口井,占用数百个井场。何江川说:“正是在致密气、页岩油等规模开发中成功实践这种高效开发模式,才打开了长庆油田加速挺进6000万吨高点的成长空间。”
在全力攻关页岩油、致密气开发过程中,长庆油田打破国际石油公司技术垄断,掌握了水平井优快钻井、体积压裂关键核心技术,让“三低”油气藏爆发出巨大能量。通过近3年技术攻关,水平井发展到在地下2000多米深处,横穿油层4至5公里;储层改造采用自主研发的体积压裂关键工具,单井油、气产量提升了8至10倍。